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11选5提高中奖率方法和技巧 > 新闻动态 > 推荐丨陈明信:鸿鹄达志——重庆中医少林堂的发展足迹

推荐丨陈明信:鸿鹄达志——重庆中医少林堂的发展足迹

发布日期:2025-05-22 17:25    点击次数:195

\n

陈治霖 摄

\n

鸿鹄达志——重庆中医少林堂的发展足迹

\n

文/陈明信

\n

鸿鹄展志

\n

初识鸿鹄志气满,

\n

民医传承悬岩攀。

\n

敢迎风雷与电闪,

\n

乾坤守正自奋鞭。

\n

重庆中医少林堂堂主刘少林,别看他清瘦的个儿,却双眼明亮,善于言谈,从他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才华出众、志存高远的民间老中医,可从让他更加坚定自己心志的两件小事说起。

\n

一是他游四川峨眉山后,为金顶报国寺大门写的对联被寺方选中;寺方将他的手迹用优质木材镌刻喷金挂出,填补了金顶在当代名家楹联展示方面的空白。二是他研制的对旅游者更方便的“东方神农药笔”被国家科委选中并被推荐到比利时参加第三十九届世界发明博览会。这两件事都上了重庆日报。此时他已是60多岁的老人,怀揣着弘扬国粹匾额文化的决心和对中医中药发展的坚定信心,他迫不及待地找到儿子刘光瑞,与他深入探讨如何将这两项事业进一步推进和发展。

\n

刘光瑞是个聪明伶俐、勤劳好学的小伙子。为了一技多能,除了随父行医,他还积极学木工活,为的是将来更好营生。父子俩讨论如何发展时,刘光瑞提出行医的同时可以做点别的,如做房地产生意,可以挣更多的钱。父亲说鸟无翅不能飞,人无志不能行,我们是中医世家,不能随便跟别人乱跑,要抱住本家的长处,你看如今世上是拥有金钱的遭嫉妒,拥有文化的受尊重,要搞好中医中药和匾额文化,才是我们的长处,把它们传承下来弘扬出去,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光瑞听了口服心服,豁然开朗。

\n

夯实羽翼

\n

临空飞翔当风险,

\n

羽翼三番意志坚。

\n

鸿鸣九声冲天喊,

\n

百鸟争鸣到人间。

\n

一、磨砺铁汉寻匾路

\n

(一)大海捞针不怕苦。所谓大海捞针就是刘光瑞踏上寻匾之路,由近及远,走南闯北,跋山涉水,去广泛收寻匾额。第一块匾额“忠厚传家”是在阆中市寻到的,花了一百块钱。随之,又陆续收集到“清白传家”“耕读传家”“诗礼传家”等匾额,细细品味,这是家风系列的匾额啊!他到某县后找人打听,哪里有古建筑,一老人讲,上月才将一座火神庙拆了,那些建筑过去是上万两银子打造的,也有上千年的匾额很精美,说拆就拆了,全部拉到小砖瓦厂去了。为什么会将这些拆除的古建筑木材拉到小砖瓦厂呢?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兴办五小工厂、小煤矿、小化肥厂等。所以他连忙开车赶到该县的小砖瓦厂,只见火红的窑口,正在烧一大批古建筑配件,他连忙与工人师傅商量,能否不毁匾,他拿钱购买,他们也很高兴,要与老板商定。几通电话以后,他就在工人的帮助下,在大堆废古建筑木料中,寻得十几块古匾和对联。

\n

在雅安到成都的老路上,有无数个收藏品店。他在某旧货古玩店,看中了一百多块匾,特别留意那块落款写有“日本东京宏文学院毕业,杨步云题”一匾,知道这是一块研究地方史的好匾,交了定金,就委托商家亲自随车送到重庆。

\n

有一年驾车到四川平武,心中以为是一个边远的县城,可是一到县城,走进平武的寺庙就让人感到有皇家的气派,听说有人收藏了破庙的匾额,他顿时来了兴致,并在此地住了一晚,第二天就直奔收有破庙匾的人家去了,那是一座不起眼的农舍。他一进屋,就看到这方匾,没有落款,一眼看去像隶书,被长久烟熏而发黑,肯定是老货。这次也不白跑,就收这块匾。后来回渝,仔细看匾,才发现此匾是世上难得的鸟篆体,这真是一个意外收获。

\n

在收藏 “抗槐”匾时,是他从某县的县志中得知此地有一部分历史上的清官,就想到历史记载有清官的地方肯定有匾。据记载,清朝一个军机大臣破了一个棘手的案子,这案子涉及朝廷权贵,军机大臣不畏强权,秉公处理案犯。皇帝知道后,就赐“抗槐”匾,以示嘉奖,宣扬功德。槐树浑身长刺,一不小心就会被扎。用“抗槐”二字,比喻赞扬军机大臣不畏强权、公正不阿的精神。所以就到该县,当地有出名的收藏家收藏了不少古玩字画,因经营不善,正处于财务危机。经过朋友介绍,他与店主见面,在众多藏品中他选了这块“抗槐”匾。

\n

(二)沙里淘金不畏难。接着,他就由浅入深地发掘。20世纪90年代某一天,他在民间淘宝,开车到了宜宾李庄,无心欣赏古街、古庙等古建筑,却只往李庄镇的边缘农舍而去,只见一户农家,虽然不是古建筑貌,只是宜居的瓦房,院坝干净,室内整洁,与主人寒暄几句,便问喂了猪没有?主人说,有,在后面屋里。他就直接去猪舍。穿过厨房,来到没有灯光,一片漆黑的猪圈屋。几头猪儿见到来人,以为喂食,更是叫唤撒欢。他扶在猪圈门上,不由自主地摸了一下,发现是一块匾额,被用来当猪圈门的。仔细一瞧还是“循理”二字,有无数小字,猪圈门小,所以大匾就被主人锯掉了一些,后来与农家主人讨价还价,用三百元购得猪圈门板,当初的三百元,已是猪价的一半了。主人也十分乐意,他也更加快乐。

\n

他驾车到长江边上的某县某乡某村。当他走进一家农居院时,与年轻的主人一阵寒暄,便到了旁边的厨房,只见厨房上方架子上,搁一块台板,这台板上放着腊肉和各种杂物。他一眼看去便是一块匾,问主人,得知是祖辈传下来的。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于将此匾从厨房架子上取了下来,简单地用水冲洗和布擦一下,其匾保存完好。“其人如玉”四字特别有意思。这时在旁边住家的一亲戚,赶过来帮腔:“卖了好,免得夜夜梦到她。”这人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此说来这匾肯定有故事,这老人就讲述了此匾的来历:他家爷爷的外婆长得漂亮,心很善良,外公常外出,死于外乡。这外婆育有三男一女,操持家务,抚养小孩,生活艰辛。有外乡流浪之人,前来乞讨,她每次都给予帮助。有一回,一流浪人不愿离开就赖在家中,外婆也把他收留下来,好吃好住数年。这就惹得族人有意见,由年纪大的找她谈话,他们问她为什么要收留外人。得知此人残疾,是从宫中跑出来的,没法生计,百事不会,看到可怜,才收养家中。后来此人去世,留下从宫中拿出来的一大包金银玉器,全数给了这外婆。她把这些全捐于族人,用于修建祠堂。族人为了感谢,所以众人便将此匾“其人如玉”送给了这外婆。

\n

收“诗史”这块匾,它是巴蜀典型的独板材料,并由土漆传承工艺制作。当时驱车路过一户人家,远远看去,那户人家的院坝摆满了桌子、凳子,很多人在忙碌,大多数人在闲谈,等着美食上桌。一旁的明灶明锅热气腾腾,好一派喜庆气氛。他突然眼睛一亮,那临时厨灶的旁边,摆一临时案板,一个妇女正在上面砍猪排。这案板好似一块门板,也更像一块匾额。他下车前去凑热闹。原来这户人家小儿满百天,正在贺喜设宴,有二十来桌,近二百人参加。他走近案板一看,果然是块匾,掌刀人正在匾上砍骨头,匾已刀痕纵横,不时菜刀直接砍下,让人心痛。后来打听此匾是一农户的案板,每逢红白喜事,乡邻都是借去一用,此案板牢实,属上等好料,已有上百年历史,原来是挂在某祠堂的,后来在特殊年代,成为某人的睡觉床板。乡里人识得材料好坏,拿来当案板一用,所以每逢喜寿之宴,它就派上用场了。经过与案板的主人商议,想购买此匾,主人一口拒绝,也不作任何交谈。万般无奈,他只得放弃打算,正准备离开时,办喜事主人热情邀请他入席,他长途奔波也打算找一食店就餐。这一邀请也正合他意,他也按规矩交了份钱,是两百元,当地人二十元就算多的了,一般是五元。这个动作被旁边一老者瞧见,就走向案板的主人,商量了一阵子。他准备餐后就离开,刚拉开车门,准备走时,这老者上前告诉他,已帮他做了工作,主人同意给你了,你就给三百元吧!好!这是好木料,可多给点,五百元,不亏他。终于拉着此匾,一路上回味真是天助机缘,难得获取好匾。

\n

有一天,他从雅安顺江向自贡、泸州方向驾车行驶,这是一条很少有人行走的乡村路,不时要沿江而走,不时只能爬山绕行,不时则在山林丘陵和农田间行驶。突然他在靠近长江的支流小溪前,看见一群农妇正在小溪边洗衣服,直觉感到,那洗衣板不像石板,好像是一块木板,所以本能习惯地将车停下,与那几位农妇打招呼,并朝她们走去。突然间,一个男人向农妇们走去,她们的眼光立即转向那男人,打情骂俏起来。一阵笑声,一阵风惹,一阵调侃。而他只关注洗衣板,却发现是一块木板,上面已无漆痕,只是木板木料本色被洗得发白,可隐约看到几个字在其中,仔细一瞧,是杨森题匾,让他为之一惊。原来此匾在特殊年代,被人从屋梁上取下,放于厨房,最后抛于小溪,当作洗衣板。本来的土漆和鎏金也全在水的浸泡中消失,甚至露出了木材的本质,但其字迹和笔画尚可辨认。经过几番游说,终将这块洗衣板装上了车。其中一少妇还向他开玩笑地说,这是定亲之物,你要常来呀!他深知这是农家妇女乐观向上的心态,而他内心却因得到这块匾而十分高兴。这真是“沙里淘金”啊!

\n

(三)苦中作乐乐呵呵。“品类儒林”一匾是在剑阁县收到的。剑阁属四川广元市,地处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结合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地势,有剑门天堑之称,古称剑州,俗称剑门,是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由阆中的收藏家带路,到了剑门一乡镇与该匾的拥有者见面,该匾的拥有者不想他们看匾,只给了一张照片,且照片不清楚,难以分辨匾的价值。经过交谈,得知是另一人委托他寄卖,并非真正的拥有者。这人就卖力地推销老门窗和古椅凳之类,他选择几件后,价格合适,与这些人交谈,还算投机投缘,在他只付一百元,卖方非三百元不卖的僵持中,他灵机一动,提议解决这种买卖最好的方法是,抛硬币决定听谁的价,如果你赢了,就付三百元,你输了,只收一百元,将严肃的商业行为,变成快乐的游戏。这人也高兴,果然抛币在空中,硬币在地上反复跳了几下,卖方赢了,他付了三百元。人一高兴,就爽直互相成了朋友,这时卖方将藏起来的匾拿出来,并说此匾一千元,是朋友委托的,你这么耿直,就一千元让给你了,交个朋友。他一看是块官匾,且漆艺上边框是凤舞,下边框是龙腾,两侧是富贵官人形象,其匾属于上品,真是难得。

\n

(四)精诚所至金石开。多交友,扩信息,重宣传,寻遗漏,直奔目标,是他收集匾额的另一方略。

\n

一次,他跟几位扶贫的朋友一起前往西南山区,半路上听说有一家大户可能有藏匾,他就直奔那里,那是一个古院落,有天井两处,房屋多间,一看就是一家不寻常之人。主人很热情,交谈很投机,他主动表示自己是收古董匾额的。主人十分热情地说,我家有匾,是存放好的,说着就带他进屋去看,经费力翻开很多杂物后,终于发现一块大匾。翻开一看是“裹粮坐甲”一匾。其发生的故事,和送匾的理由全在匾中的数行小字中。某年当地闹旱灾,粮食收成极不好,乡亲四邻没有粮食,而这大富人家祖辈是专做粮食生意的,在本地库存不多,就去远处调回一大批粮食,救济灾民。被救不只是几十名灾民,而是几百个家庭、上千人。后来度过灾情,这些被救乡亲便请秀才捉笔,为这个大善人送一块匾,并将此事记录下来,当匾还在制作时,乡邻听说大善人被外地官府抓起来了,其理由是在前年购粮食中有大量掺假之嫌。这些被救乡邻便选出代表,写下大善人的救民实情,前往外地说情,证明为本地救灾一事。结果误会解除,是大善人在购粮时被当地奸商所害,故意嫁祸于他。也全靠众多乡邻,远途前去证明,还他一世清白。得知匾额背后这么精彩的故事,也就更有收藏价值。与匾额的主人商量,主人本来是要保留不售的,但听说是建博物馆需要的,很快就高兴出售了。房主听说他们要到大山去扶贫,并主动提出价款少要二百元,拜托他们帮他捐一下。这种爱的善良,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由此看出这家的家风是传承下来了。

\n

有次他在某地听朋友说,有一家祖辈是做官的,家有藏匾,据说这家的年轻人想卖。于是他就赶过去,在没有到达前就碰见了这年轻人,问其家里的匾额是否可卖?年轻人说要卖,请等会儿,回家去拿。不多时,年轻人就将匾额抬来,一看“清白传家”。这时后面赶来一个老人,正是年轻人的爷爷,爷爷当场大骂年轻人,表示不愿意出售此匾,后听说还是一千元,更是大怒,并骂年轻人。在爷爷的训斥下,年轻人只得将钱退还,灰溜溜地跑掉了。看来匾额肯定买不成了,但他还是想了解一下此匾背后的故事。于是就向老爷爷请教,这下老爷子话匣子就打开了。老爷爷说这是他祖上传下的传家宝,有好几百年了,祖上曾是一方父母官,为官清廉,不为私利,为民造福,清白一生,名扬四方,受人敬仰,百姓特送来这块“清白传家”的匾,让子孙后代引以为豪,传存下来直到今天。当老爷爷听他说是用来办博物馆教育下一代时,先是一惊,后是一喜,像遇到贵人一样,两人交流就变得十分投缘了。老爷爷提出将此匾送给他,而他要给一千元,但老爷爷却说祖上清白传家,今天收钱就不清白了,送给博物馆更让人放心了。老人的一番深情和清白明亮的胸怀,让人久久不能平息……

\n

在上海,一位日本友人与中国人成家后,喜爱中国文化,数十年间收集了三十多块名人匾额,后来其夫人病逝,该日本友人心情不佳,便将这些匾额进行处理,但他要求必须由真正懂得和喜爱匾额的人来承接,且不能将其分散处理,同时,还必须对外保密。在上海无人接收,转到武汉,随后由武汉转到四川阆中罗军处。当他闻讯后,立即赶到阆中罗军家,并亲眼见到了这批名人匾。罗军反复询问:“是否确实喜欢并懂得这批匾额?”当他说明是用于博物馆馆藏时,罗军就立即割爱转让给了他。当《收藏杂志》的高玉书路过重庆看见这批名人匾后,立即从收藏的角度、价值和艺术角度予以报道。在上海的那位日本人给武汉收藏人打电话,对这批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而感到十分高兴,并表示可以解谜告诉其他转手的人。后来罗军解谜才将这个事告诉他。

\n

二、 大难临头不皱眉

\n

正在收匾时期,重庆中医少林堂突然接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现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的来函和少林寺的起诉书,让平静的中医少林堂刘光瑞先是大吃一惊,不知咋回事。最后是所收匾额“二天”精神(一名有起死回生之术的医生,有决心有毅力,冷静对待难题的故事)使他冷静下来,才理出头绪。为什么少林寺这么看重自己的商标,维护自己的商标独有性和唯一性,凡是“少林”二字的商标都要起诉。河里是大鱼吃小鱼,少林堂是个个体户小小医馆,虾米都算不上,怎能跟赫赫有名的少林寺相比?少林堂将有灭顶之灾的可能,少林堂的名字将被取消。此事媒体知道了,一时间全国轰动起来,而他并未烦恼,是大匾“二天”精神鼓励了他。他坚信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一定会得到公平合理的处理。他没有请专业律师,而是将刘少林老中医的身份证和少林堂营业执照交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经审理,关于名字问题,中国人起名的习惯,喜欢用吉祥美好之内容,少林就是年轻的树林,美好向上的意思。刘少林是父母起的名字,张少林、李少林、王少林等少林,在全国有120万人之多,不能把他们全部清除。论从事行业,少林堂是从医,是治病救人的,与少林寺的武术不冲突;论营业执照办理时间,少林堂比少林寺早得多。因此判决中医少林堂的注册商标是合法的;驳回撤销申请。

\n

他在赢得这场商标权官司后,依然坚持虚怀若谷,宽以待人的心态,没有选择通过媒体曝光宣传这一胜利的消息,反而是在第一时间亲自前往嵩山,向少林寺的住持释永信表示歉意。他表示,少林寺不仅是一个宗教圣地,而且是国家形象的重要代表,更是中国武术在国外的重要传播者和良好形象的塑造者,我们不能内讧,让外国人看中国人的笑话。个人的利益绝不能损害到国家品牌的声誉。

\n

他坚持得理要饶人,深知尽管法律站在了自己这边,但文化传承和宗教情感是无法用法律条文来衡量的。因此,他提出愿意与少林寺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扬少林文化,包括在医学领域内合作的可能性,更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责任使命感。他的这一举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人们称赞他不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而是一个有远见卓识和责任感的文化守护者。通过这次事件,他与少林寺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双方组织了交流活动,共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n

三、勤将博物变成书

\n

刘少林老而弥坚,晚年仍在行医之余坚持写作,带领儿子写了《中国民间医学系列丛书》《国医楹联》《刺熨求真》等著作。他将辅导儿子写的第一本书稿《中国民间刺血术》拿到重庆科技文献出版社去审稿,出版社专门请了重庆市中医院的专家来审核。经专家审核,很快就通过了,认为他们的水平已经比较高了,建议去申请高级职称。他们去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四川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中医高级职称。经过审核,他们的水平够资格,就批准了刘少林为中医研究员,刘光瑞为副研究员,并以“省001”和“省002”编号颁发了证书。这是开了四川省私人个体单位技术人员获得高级职称的先河。刘少林为儿子做了一个光彩照人的交接,把少林堂的堂主位置交给了他。

\n

这给了上承下传的人——刘光瑞莫大的鼓舞,他决心把老一辈的心志接下来传下去。于是他就把女儿刘文娟动员起来与他一起研究写作的重大内容,并立即动手研究医药和匾额两大项目内容。经过研究讨论,开始撰写两大套巨著来充实展览馆的实力和活力。这两套著作就是《中国针灸医典》(共四册)和《中国国医美学》,第二套是《中国匾额美学》(共四册)和《中国匾额学》,都是精装版,中英对照,图文并茂,装帧秀美,使读者有爱不释手的感觉。这两部巨著给馆藏增添了分量和光彩。

\n

四、三馆登场美名扬

\n

重庆中医少林堂的3个博物馆闪亮登场,蔚为大观。

\n

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收藏巴蜀中医药文物一万余件,将数千年炮制工具和技艺传承展示,还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院内制剂的相关批准,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可的名中医工作室。该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认证为二级博物馆。

\n

重庆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3000多块匾额,年代跨度大,数量多,内容丰富,在国内实属罕见。其中匾额内容涉及功德声望、贞洁贤孝、婚喜寿庆、官府门第、医德教泽、庙宇宗祠等6大类。这些匾额中文字寓意深长,文采激扬,情趣盎然,集书法雕刻于一体,既有玲珑秀雅之风韵,又有浑厚博大之气势;书体飞逸洒脱,笔力遒劲,是艺术,是文化,也是历史,反映出古巴蜀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底蕴。这些牌匾不但蕴含着丰富的故事,还能反映出制作时的社会背景、政治背景和生活背景。此馆被国家文物局认证为三级博物馆。

\n

重庆巴渝民间典籍博物馆,有十万余册善本,这是重庆巴渝文脉的宝库,百余幅古针灸挂图及几千块长江流域的雕版和少数民族刺绣上千幅,以及民国漆艺板和建筑装饰板,这都是中华数千年的文脉在闪耀。

\n

三馆合一:少林堂三代人,刘少林、刘光瑞、刘文娟创办的三座博物馆,即医药馆、匾额馆、善本馆,三馆充分地代表了长江中上游的远古文物和文化,它们闪耀着长江中上游的文明之光,被国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获4项国际大奖和国内28项科技和发明大奖的刘光瑞,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n

我仿佛看到:一只威武雄壮、美观大方、胸怀壮志的巨大鸿鹄矗立在重庆李子坝嘉陵江畔,目眺蓝天。

\n

振翅高飞

\n

俯瞰大地目光远,

\n

振翅高飞不等闲。

\n

独矗江畔沐红染,

\n

鸿鹄自信朝阳旋。

\n

五、服务社会勤为民

\n

(一)组织展览迎宾客。三馆建成后,每天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去参观,不在话下。李讷曾对刘光瑞说:“好好地保护这些文物,将来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价值和作用,你就是这个社会真正的传承人。”今年中央文史馆员数十人前来参观,他们很惊奇,大赞三馆藏品丰富,这才是真正的长江流域的文物在论证文化,而文化更展示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文明和贡献。

\n

由德国及新西兰导演执导的《色彩中国》将医博馆的一幅无极图,放在了纪录片中。法国的一位中国针灸学校的专家,大为好奇,并寻着这个无极图,问了很多汉学家,并带着十多位学员,借在上海学习的机会,专程来重庆,直奔李子坝嘉陵江边,好奇地看着这不起眼的建筑,问刘光瑞:“这无极图本像一个圆,为啥你的无极图,还有一个内圆在动呢?”刘光瑞答道:“这是在长江上游少数民族服饰里发现的,羌族、彝族、仡佬族、土家族等众多的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古老的历史痕迹和原根火种。这是无极与太极形成前的动态图,即运行规律图。”这法国专家一下子就开窍了,激动地说:“终于听到解释了,这中国远古文化太伟大了,你的三馆太值得学习了。”并达成协议,2025年5月将带一大批弟子来学习交流一周。

\n

(二)传播中医文化,出版医学书籍。少林堂每年组织学术讲座10余次,还开展线上专题讲座,并利用抖音等新媒体线上传播学术,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并在重庆老字号、健康世界等杂志上发表,出版著作《中国民间医学系列丛书》《医鉴》《刘氏刺熨疗法》《中国针灸医典》《本典》《国医美学》等专著发行,整理少林堂医技和医案等,并汇编成“少林堂卷”《刘氏刺熨疗法》等。为研究长江中上游地区古代中医药史,拯救古籍馆珍贵的古籍善本,由四川省巴蜀书社出版的《少林堂馆藏中医药手稿本》共54本(民国以前300多原稿影印版)按中医药理、法、方、药、术、雅六大类汇编而成,将长江中上游巴蜀民间中医药民间医生手稿本汇编成册;《少林堂馆藏针灸图典》将百余幅民国、清代、明代古针灸挂图汇编成册,具有研究巴蜀之地自秦汉以后的各时期的针灸文化及传统运用有重要价值,是长江中上游中医药文化遗产的典范和物证,具有中国文化自信的佐证。得知其又一巨著《少林堂馆藏针灸典籍》问世,其友人有感而发,赠之“干惊天动地事,做默默无闻人”。

\n

组织学生游学,让青少年接受中国文明的熏陶。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充分利用三馆研学基地等平台,开展公益性研学活动,开展进校园教育服务活动,在青少年中开展制作艾条、做药香包、做药皂、做小药剂师、当小郎中、识草药等国学公益性研学活动,在青少年中宣传推广中医药文化。至今,参与研学青少年5万余人,接待研学学校100余所,积极向青少年普及中医药文化,做中医药文化宣传的传播者。少林堂研学项目“制作艾条”“制作香囊”“草本鲜香·识味知性(识草药)”分别获得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博物馆研学实践优秀教育案例,“草本鲜香·识味知性”还被评为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课程。

\n

六、走向世界结友谊

\n

(一)图书发行到海外。实用性强,图文并茂的《中国民间儿疗图解》在台湾售完首批后还翻印成繁体字继续发行。被台湾千华出版公司列入“国粹精选”。《中国民间小单方》在韩国发行后,引起了作家的兴趣,把小单方的很多植物药方名称借用到电视剧《大长今》中向世界发行。《本典》是以探讨中医药哲学为主的专著,由美国学术出版社引入美国出版。

\n

(二)漂洋过海送医药。刘光瑞引用《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医学典籍理论,研制了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的“防疫汤”。因疗效显著,通过与有生产许可的企业合作,由该企业代为加工,形成合法的产品,对加拿大华人、新西兰华人和西班牙等国进行中医药的国际援助,获得了良好口碑,受众纷纷发来感谢信。

\n

(三)展览办到国外去。他们将展览轻便化,用中医药元素设计出“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中国宫廷美容演变史”“中国针灸发展史”等数个特色的文化展览,让美国、墨西哥、西班牙、泰国、贝宁等国的观众大开眼界,深得好评。

\n

(四)网上传播中医学。在网上对墨西哥进行海外学员培训及推广,惠及当地玛雅医生等200余位或是自发性参与、或是教学安排参与的学员,受到墨西哥政府的重视。

\n

(五)出国讲学课外有故事。在贝宁讲学期间,遇到刚从美国使馆转入贝宁中国使馆工作人员患疱疹,在美国花了五万美金,两年多未能解决痛苦,曾有数次轻生的念头,患者本人也认为此病没有办法解决,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问刘光瑞:“这病中医能不能治?”刘光瑞回答:“中医能治,我试着给你做三次。”结果,仅一次治疗就大见成效,当晚就能安睡,刘光瑞用梅花针叩打加火熨和外敷艾灰的民间绝术,将该工作人员的顽固疾病消除。一次在从法国飞北京的航班上,一妇女突发昏厥,机上人员拟将飞机降落到附近机场施救时,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刘光瑞施行推拿、点按的中医急救术使患者苏醒脱险,机上乘客报以热烈掌声。

\n

正是:

\n

时代成就书医匾,

\n

三生万物三静观。

\n

鸿鹄胸怀爱与善,

\n

文物文化文明传。

\n

作者简介:陈明信,重庆日报原科教部主任、编委委员、主任记者,重庆市科普作协原理事,重庆市作协会员。

\n

\n

(原文刊发于《莲池周刊》2024年9月13日37期)

\n

\n